20250809-0810 只能夸不能批评的“顺毛驴”们(1/2)
引言:当“玻璃心”成为教育难题
现在的孩子说不得,一批评就炸毛!这可能是许多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感慨。在赏识教育盛行的今天,孩子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接受批评,甚至被贴上“玻璃心”、“顺毛驴”的标签。有人担忧:这样的孩子未来如何面对社会的残酷竞争?他们会不会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?
然而,问题真的如此悲观吗?还是说,我们只是用过去的标尺,衡量着新一代的成长方式?
一、为什么现在的孩子“只能夸,不能批”?
教育理念的转变:从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到“鼓励式教育”。过去,批评和惩罚是教育的主流手段,甚至“打是亲,骂是爱”被广泛认可。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,过度批评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因此教育界逐渐转向“正向激励”,强调表扬和鼓励的作用。然而,部分家长和老师可能矫枉过正,导致孩子习惯了“只能听好话”的环境。
家庭结构的变化:独生子女与过度保护。当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或二胎家庭,父母、祖辈的关注高度集中。他们从小在“众星捧月”的环境下成长,较少经历挫折,自然对批评更加敏感。
展开剩余64%社会文化的影响:社交媒体时代的“点赞心态”。在抖音、微信等社交平台上,点赞和夸奖成为人际互动的主要方式。孩子们习惯了被即时认可,一旦面对现实中的批评,容易产生心理落差。
批评方式的失当:不是孩子不接受批评,而是不接受“错误”的批评。许多孩子抗拒的并非批评本身,而是以下类型的反馈:人身攻击式批评,比如你怎么这么笨?全盘否定式批评,例如,你什么都做不好;还有道德绑架式的指责,例如,我都是为了你好;情绪化批评,如家长因自身压力而迁怒孩子,当批评缺乏建设性,孩子自然会抵触。
二、过度追捧“赏识教育”,真的对孩子好吗?
如果只有表扬,孩子可能陷入“虚假自信”。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都得到“你真棒!”,他们可能无法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。一旦进入竞争环境,如升学、职场,现实落差可能导致更大的心理崩溃。
缺乏挫折教育,可能降低抗压能力。人生不可能永远顺遂,适当的挫折能让孩子学会调整心态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如果孩子从未经历失败,未来面对挑战时可能更容易放弃。
社会不会像父母一样“哄着”他们。职场中,上司不会顾及员工的情绪,客户不会因为“玻璃心”而降低要求。如果孩子从小缺乏接受批评的锻炼,未来可能更难适应社会规则。
#赏识教育 #批评教育 #挫折教育 #众晟悦纳 #面对失败 #顺毛驴 #玻璃心
发布于:北京市振兴配资-配资炒股门户网站-配资股票-国内十大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