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5年6月,南京,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。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,罗瑾和吴旋,在57年后,终于重逢。73岁的罗瑾,看着当年自己冲洗的照片,泪流满面。那些照片,记录了1938年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景象,也记录了他和吴旋跨越数十年的生死守护。这段始于一个16岁照相馆学徒的勇敢选择,最终成为铭刻于《世界记忆名录》的76年传承之路,其意义远超历史本身。
1938年1月,南京寒冬。中山东路华东照相馆暗房里,16岁的学徒罗瑾,冲洗出一卷胶卷。30多张照片,如雷击般震撼了他:刀光剑影,血肉横飞,妇孺哭号……日军在南京城内的残忍暴行,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。老人、妇女、儿童的恐惧与绝望,与施暴者脸上得意的狞笑形成鲜明对比。 罗瑾颤抖着双手,这个孩子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。更让他恐惧的是,送来胶卷的日军军官还会回来。如果照片落入他们手中,这些罪恶的证据将永远消失。
展开剩余77%一个生死抉择在罗瑾心中上演。冒着生命危险,他偷偷多冲洗了一批照片,挑选出最具冲击力的16张,制作成一本小相册。封面上,他画了两颗滴血的心脏,一把带血的利刃,右上角写着一个醒目的“耻”字。几天后,日军军官返回,刀尖抵住罗瑾胸口,厉声质问是否私藏照片。刀尖已刺穿棉袄,逼近皮肉,死神仿佛近在咫尺。幸亏翻译官的巧妙周旋,罗瑾才侥幸逃过一劫。
但这只是开始。为了保护这些历史的见证,罗瑾开始了长达九年的守护。他将相册藏在家中床板下,后又转移到通讯队墙洞里,一次次躲避搜查。1941年,相册不翼而飞,罗瑾逃到福建,以为一切终结。然而,命运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另一个人手中。
那天晚上,一个叫吴旋的年轻人,在月光下偶然发现草丛中一本册子——正是罗瑾的相册。 他面临同样的选择:藏起来,意味着死亡的风险;丢掉,意味着罪证的消失。吴旋选择了藏匿,将相册藏进佛像底座的裂缝中,默默守护了五年。直到1946年,南京军事法庭征集证据,吴旋才将相册交出,并写下:“经过无数困苦,始终未忍遗弃,以便将来供与敌人清算之资料。”
为什么罗瑾和吴旋会做出如此惊人的选择?这源于他们朴素的正义感,以及那个年代根深蒂固的“善恶终有报”的信念。13岁便因家境贫寒到照相馆做学徒的罗瑾,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,这在少年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,也激发了他守护真相的决心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青少年在面临道德冲突时,更容易做出理想主义的选择,他们更多的是遵循内心的声音。
罗瑾和吴旋的故事并非个例。 人类社会存在一种“道德接力”现象,在重大道德冲突面前,总会有人挺身而出,承担责任。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和国界的共同品质。他们的故事,也体现了一种历史规律:真正改变历史的,往往是无数个普通人的微小选择。这些选择汇聚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。
2014年,这些照片作为《南京大屠杀档案》的重要组成部分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记忆名录》。从照相馆学徒的私藏,到世界记忆遗产,这76年的传承之路,不仅保存了16张照片,更保存了一个民族的痛苦记忆和对正义的信念。 谷寿夫看到这些照片时脸色发青,不仅仅是因为照片内容,更是因为它们背后所代表的历史必然性——邪恶可以暂时得逞,但正义终将到来。
在今天,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:这种精神品质还在传承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数字化时代,更多年轻人用VR技术、人工智能等方式参与历史保护,形式在变,但守护真相的勇气依然流淌在这个民族的血脉中。 罗瑾和吴旋的故事告诉我们,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,每个人的道德选择都可能产生超越想象的影响。 在信息爆炸但真相稀缺的时代,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真相守护者。遗忘意味着背叛,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传承记忆,珍爱和平,开创未来。当我们面临道德选择时,想想那两个陌生人的生死接力,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。真正的英雄,是那些在黑暗中燃烧自己,照亮真相的普通人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振兴配资-配资炒股门户网站-配资股票-国内十大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